广州列举网 > 教育培训 > 其他教育培训 > 广州教师招聘学习迁移的早期理论
广州
[切换城市]

广州教师招聘学习迁移的早期理论

更新时间:2018-03-23 16:59:57 浏览次数:46次
区域: 广州 > 天河 > 五山
学习迁移的理论是教师招聘考试的时候的一个高频的考点,尤其是迁移理论含义的理解,经常以选择题的形式来考察,或者结合例子呈现时,需要考生进行区分,这里就给大家说明一下教学评价的划分标准有哪些,以及区分的方法。

首先,学习迁移现象早已为人们所知。如我国古人就知道学习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孔子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从心理学上讲,例如“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是指一种的学习对另外一种学习的影响,都是学习的迁移现象。本文来源 广东教师招聘网 http://gd.z***/html/2018/zx_0105/38712.html

一、形式训练说

对学习迁移现象早的系统解释,是形式训练说提出的。

形式训练说主张迁移要经历一个“形式训练”过程才能产生,其代表人物是沃尔夫。形式训练说的心理学基础是官能心理学。官能心理学认为,人的心是由“意志”、“记忆”、“思维”和“推理”等官能组成的。心的各种成分(官能)是各自分开的实体,分别从事不同的活动,如利用记忆官能进行记忆和回忆,利用思维官能从事思维活动。各种官能可以像肌肉一样,通过练习增强力量(能力),可由一种科目或一种题材上受了训练而整体发展起来。这些能力在各种活动中都能发挥效用。

比方说,记忆官能增强以后,可以更好地学会和记住各种东西。不仅如此,由于心是由各种成分组成的整体,一种成分的改进,也在无形中加强了其他所有官能。可见,从形式训练的观点来看,迁移是通过对组成心的各种官能的训练,以提高各种能力如注意力、记忆力、推理力、想象力等而实现的。而且,迁移的产生将是自动的。

形式训练说把训练和改进心的各种官能,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它认为学习的内容不甚重要,重要的是所学习的东西的难度和训练价值。它重视形式的训练,不重视内容的学习,因为形式训练是的。

二、相同要素说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心理学家着手用实验来检验形式训练说的迁移理论。

相同要素说指只有当学习情境和迁移测验情境存在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影响到另一种学习,即产生迁移。例如,在活动A12345和活动B45678之间,因为有共同成分4和5,所以这两种活动之间才会有迁移出现。用桑代克的话来说,“只有当两种心理机能具有共同成分作为因素时,一种心理机能的改进才能引起另一种心理机能的改进”。所谓共同的心理机能指什么呢?尽管桑代克认为包括经验上的基本事实(如通过不同组合一再重复的长度、颜色和数量)、工作方法乃至一般原理或态度,但由于他对学习持联结主义观点,实际上,所谓共同的心理机能,只是共同的刺激和反应的联结。

桑代克和许多心理学家在知觉、记忆、注意和运动动作方面的实验证明,这些方面经过一定的训练,确实存在一定的迁移。但实验者一致认为,只存在特殊经验的事实、技能、方法乃至态度的迁移。特殊的训练并不能改进个别的心理官能。也就是说,特殊的训练对于提高一般的记忆力、观察力、注意力收效甚微。这些迁移实验的研究启示人们,要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如果忽视了学生对于知识、技能、学习方法等的掌握,而一味追求提高其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那只是一种天真的幻想。

三、概括说

概括说是美国心理学家贾德提出的学习迁移理论。桑代克的理论,把注意力集中在先期与后期的学习活动所共有的那些因素上。贾德的理论则不同,贾德认为,在先期学习A中所获得的东西,之所以能迁移到后期的学习B,是因为在学习A时获得了一般原理,这种一般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运用于A、B之中。根据这一理论,两个学习活动之间存在的共同成分,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而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所以贾德的迁移理论称为“概括说”或“类化说”。

贾德在1908年所做“水下击靶”实验,是概括说理论的经典实验。他以五年级和六年级学生为被试对象,分成两组,让他们练习用镖枪投中水下的靶子。给一组学生充分解释水的折射原理;但不给另一组学生说明关于水的折射原理,致使他们只能从尝试中获得一些经验。在开始投掷练习时,靶子置于水下12英寸处。结果,教过和未教过折射原理的学生,其成绩相同。也就是说,在开始的测验中,理论对于练习似乎没有起作用,因为所有的学生必须学会运用镖枪,理论的说明不能代替练习。接着改变条件,把水下12英寸处的靶子移到水下4英寸处,这时两组的差异便明显地表现出来。没有给予折射原理说明的学生,表现出极大的混乱,他们投掷水下12英寸时的练习,不能帮助改进投掷水下4英寸靶的练习,错误持续发生。而学过折射原理的学生,迅速适应了水下4英寸的条件。

这个理论认为,只要一个人对他的经验进行了概括,就可以完成从一个情境到另一个情境的迁移。该理论倾向于把两个情境之间的相同要素的重要性减到低限度,而突出强调概括化经验在迁移中的作用。知识概括化的水平越高,迁移的范围和可能性越大。原理原则因其具有普遍化的作用,因此可以适合于一切有关问题的解决,有加速问题解决和增进学习迁移的效用。该理论比共同要素说前进了一步,但概括化的经验只是影响迁移成功与否的条件之一,不是全部。

根据贾德的泛化理论,对教育来讲,重要的是在讲授教材时要鼓励学生对核心的基本的概念进行抽象或概括。抽象与概括的学习方法是重要的方法,学生应该学会。在学习的时候对知识进行思维加工,区别本质的和非本质的属性,偶然的和必然的联系,舍弃那些偶然的、非本质的东西,牢牢把握那些必然的本质的东西。这种学习方法能使学生的认识从低级的感性阶段上升到高级的理性阶段,从而实现更广泛更成功的正向迁移。

四、关系转换理论

关系转换理论是格式塔心理学家1929年提出的学习迁移理论。这个理论实际上是从事物关系的角度,对经验类化理论进行了重新解释。他们不否认经验类化的作用,但他们强调“顿悟”是迁移的一个决定因素。迁移不是由于两个学习情境具有共同成分、原理或规则而自动产生的,而是由于学习者突然发现两个学习经验之间存在关系的结果。人所迁移的是顿悟——两个情境突然被联系起来的意识。

苛勒用“小鸡啄米实验”证明了关系转换的学习迁移理论。其实验如下:先让小鸡学会辨别一种浅灰色纸和一种深灰色纸,小鸡在浅灰色纸上能啄到谷粒,在深灰色纸上不能啄到谷粒,两种纸常常交换位置,经过40-60次训练,小鸡学会了拣浅灰色纸啄米,以后变换条件,把深灰色纸换成更浅灰色纸,以观察小鸡对浅灰色和更浅灰色纸的反应,结果有70010的小鸡啄新的更浅的灰色纸,只有30010的小鸡仍啄原来的浅灰色纸。

苛勒根据上述实验认为,小鸡和3岁幼儿在实验中反应的是“更浅色的纸”,而不是原来的特殊的浅色纸;它们是根据灰色纸的深浅关系发生反应,是对整体情境中所包含的相对关系的反应,而不是对特殊刺激发生反应。如果是学习A刺激的性质,那么理应选择新成对刺激中的A,而现在并不是对具体刺激物A产生反应,而是对整个情境(深浅不同的两张纸)的关系产生反应。

苛勒认为,如果它们是到过去总放着食物的那一张纸上去(两个情境中的相同要素),那么,就可以证明迁移是由于相同要素引起的。如果它们到两个中的较浅的那一张纸上去,那就证明不是对相同要素作的反应,而是对关系作的反应,这是它们经过学习获得的。苛勒认为,像小鸡这样智慧低的动物都能对含有关系的整体作出反应,说明这种反应是很原始的,也是根本的。它是对完形、格式塔的反应,而不是对特殊刺激的反应。根据这一迁移现象,关系转换理论强调个体的作用,认为学习的主体对事物之间的关系认识得越清楚,并能加以概括化,则越容易产生迁移,迁移的作用也就越加普遍。
广州其他教育培训相关信息
13小时前
注册时间:2016年05月16日
UID:293497
---------- 认证信息 ----------
手机已认证
查看用户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