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净化器的品类很多,根据不同性质的分类也不同,简单分为物理净化和化学净化。物理净化就是吸附,如HEPA过滤网,活性碳吸附,化学净化就是分解,主要针对有害气体。技术原理就是高能粒子氧化。当然它们的前段信号采集探测的传感器基本都是相同的,大致用的都是空气质量传感器和PM2.5粉尘传感器。
以往空气净化器的主要工作是去除的烟气及异味等飘浮在空气中的物质。不过,自花粉症病例开始增加,去除“花粉”开始受到重视。之后,在室内饲养宠物的家庭增多,近年来,作为儿童过敏原(引起过敏的病原物质)的“房间灰尘”成了需要解决的问题。 粒子较小、较轻、飘浮在空气中的气味物质不同,房间灰尘的粒子较大、较重。
因此,房间灰尘飘浮在室内的较低位置,过一会时间便会沉积在地板上,即便暂时净化了室内的空气,只要居住者进入室内、进行活动,房间灰尘又会飘扬起来。单叶片的机型是气流向斜上方吹出,因此,当气流碰到天花板、到达对面一侧的房间角落时,势头已经衰减。其结果是,积存的花粉及房间灰尘被吸引到空气净化器迚风口的途中,有一少部分会残留在房间的角落里。
“传感器技术”进步的历程与人们对于“空气质量(空气污染的种类和程度)”的认识以及时代需求的发迁密切相关。 随着消费者对大气污染关注度的不断提高,空气净化产品逐渐成为市场上的焦点,很多人家里都安装了空气净化器。而各种传感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空气净化器的性能和功能全面提高,进一步实现了舒适、安全、节能。当前市面上的空气净化器一般都装有温湿度监测系统。
几乎所有人都知道装修污染,并听说过装修污染会导致各种各样的疾病。网上也有海量的资讯与装修污染有关,有一些资料甚至说装修污染会引发癌症甚至死亡,所以装修完后尽量先除甲醛。
装修产生的污染物众多,包括时常可以听到的苯、氨与不怎么常听说的癸烷、环已酮等。但听到多为大众所熟悉的应该是甲醛。甲醛几乎已成为装修污染的代名词,甚至成为央视春晚小品的包袱段子。坊间流传着很多种除甲醛的“秘方”与“窍门”,市场上也有大量的除甲醛的设备销售。那么,甲醛到底存在于装修的哪个环节中,又有何危害呢?
一般家庭装修使用多的就是人造板材。无论是天花板还是地板、大衣橱还是小鞋柜,几乎都是由各种板材制作而成。进行过家庭装修的人应该都听过各种板材的名称,如细木工板、胶合板、刨花板、纤维板等等。这些板材名称不同用途迥异,外观也差别巨大。但相同的是,这些人造板材在生产过程中都会使用酚醛树脂和脲醛树脂等工业原料。这些工业原料都含有甲醛。
甲醛是一种无色透明但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易溶于水(这也是市场上销售的各种除甲醛设备的主要原理),也易溶于醇与醚。是一种应用非常广泛的工业原料。它还有一种直接应用,大家也很熟悉,名叫福尔马林。福尔马林就是浓度为35%-40%的甲醛水溶液。
关于甲醛致病的研究已有着较长的历史。在2005年的时候世界卫生组织(WHO)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把甲醛确定为一级致癌物,有明确的证据表明甲醛可引起鼻咽癌。同时,IARC认为虽然有明显的证据表明甲醛与白血病相关,但甲醛诱导白血病的机制还不清楚,确定性结论还有待进一步研究。需要说明的是,这些研究多是基于职业暴露者,而非暴露在装修甲醛污染之中的人群。这两者之间差别巨大,前者暴露在甲醛中的机会与浓度都远超后者。对非职业性人员的甲醛致病研究不多。
有一些基础研究也值得关注。有研究发现在甲醛浓度为1.34mg/m3时小鼠在水迷宫游泳的错误次数增加;在浓度6.70mg/m3时,小鼠在水迷宫中的滞留期也会延长。这显示甲醛有神经毒性效应。在4mg/m3的浓度下对小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也有显著影响。另一项研究则表明如果连续吸入15天浓度为4 mg/m3的甲醛,会对大鼠的外周淋巴细胞DNA产生一定的损伤。而且随着甲醛浓度的升高,损伤会进一步加剧,超过12 mg/m3浓度的连续暴露会让大鼠的DNA-蛋白质交联。这说明甲醛有遗传毒性与致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