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零售行业是两面市场的行业,有足够多的人,自动就有货过来;有了足够多的货,自然就会有人来追捧。
所以,如何在一个时间节点让一种商业模式快速地被人/货认知,非常重要。
比如疫情期间的直播电商之所以红火,就是因为品牌在线下无法被触达,而为了保证公司的现金流和运转,线上成了新的触达渠道。
事实上,除了直播电商是中国孵化出来的成熟的商业模式,其他所有线下线上的商业模式,都是从欧美等发达国家学习过来的,中国人都是学习者或推广者,从来都不是原创者。比如便利店、百货公司。
疫情之前,我们关注的都是开放式货架的平台电商——京东、天猫、淘宝、拼多多等。
而在疫情期间,私域流量池的运营火了,主要有两种形式:内容电商和社交电商。
内容电商也有两种具体落地的方式:
一种叫“铁打的主播,流水的货”。
比如薇娅,薇娅永远坐在她的直播间里面,但是她每天卖不同的货,属于KOL/KOC(关键意见领袖/关键意见消费者)的形式;
还有一种是“铁打的货,流水的主播”。
每天主播可能都换,甚至可能会换不同城市的店铺,属于导购直播。
总之,这两个形式都是通过内容连带关系向消费者进行销售。
还有一种是社交电商,我相信大家可能也在各个地方被拉进了很多群,群里每天都针对一个固定人群,推荐不同的商品。也有一些企业将会员转化为粉丝群,后台有一个专门对群事务管理的体系,定期推荐产品。
换句话说,公域电商还有平台价值,私域电商根本不需要平台了。因此,当时我思考的是另一个问题:
如果货和人直接发生连带关系,要渠道做什么?
渠道到底应不应该存在?
有没有价值?
无论在线上和线下的工作,30年来,我做的事情都是为了提高人跟货匹配的效率,于是,我试图为渠道端下一个定义。
二、零售变的不变
渠道的核心价值是什么?
渠道核心价值,我认为是提高人货匹配的效率。
尽管我们现在把抖音、快手叫直播电商或内容电商,但是它也起到了人货匹配的效率。
比如,抖音重要的是算法能力,它会根据你的人物标签和你关注的内容推荐适合你的商品。
我们也可以反过来问,什么叫渠道?我认为,凡是能够提高人跟货匹配效率的就叫渠道。
进一步的思考,除了提高人货匹配的效率之外,渠道还有什么价值?
阿里巴巴的“逍遥子”创建了“双11”,我觉得他在中国经济的推动上功不可没,因为每一次的大促销,实际上都是把需求端的需求和生产端的生产能力在一个时间节点凝聚成了高度共识,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价值。
也就是说,渠道一方面在供应侧降低了成本,一方面在需求侧提高了体验,终实现的是人货匹配的效率。
由此,我们也得到了三个非常重要的关键词:成本、效率、体验。
事实上,两百年来的人类零售发展史,永恒不变的追求就是这三件事——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更好的体验。
成本、效率、体验贯穿线下渠道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