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品行障碍?
品行障碍指18岁以下儿童青少年期出现的持久性反社会型行为、攻击性行为和对立违抗行为。这些异常行为严重违反了相应年龄的社会规范,与正常儿童的调皮和青少年的逆反行为相比更为严重。国内调查发现患病率1.45%~7.35%,男性高于女性,男女之比为9:1,患病高峰年龄为13岁。英国调查显示,10~11岁儿童中患病率约为4%。美国18岁以下人群中男性患病率为6%~16%,女性患病率2%~9%,城市患病率高于农村。
品行障碍的病因
品行障碍由生物学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所致。
1.生物学因素
对双生子的研究发现反社会行为在单卵双生子中的同病率高于双卵双生子,寄养子研究发现若亲生父母有违法或犯罪,孩子寄养到社会经济地位低下的家庭或由自己抚养,孩子反社会型行为出现率高。若亲生父母之一有犯罪史,被寄养孩子的犯罪危险性是其他人群的1.9倍。水平高的男性儿童出现攻击和破坏行为的倾向增加。中枢5-HT水平降低的个体对冲动的控制力下降,容易出现违抗和攻击行为。智商低、围生期并发症等因素也与品行障碍的发生有关。
2.家庭因素
不良的家庭因素是品行障碍的重要病因。这些因素包括:父母患精神疾病,物质依赖、精神发育迟滞;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亲密的感情联系,对待孩子冷漠或忽视、挑剔、粗暴,甚至虐待孩子,或者对孩子过分放纵,不予管教;父母之间不和睦,经常吵架或打斗,分居或离异;父母有违法犯罪行为。
3.社会环境因素
经常接触或黄色媒体宣传,接受周围人不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结交有抽烟、酗酒、、斗殴、敲诈、欺骗、偷窃等行为的同伴等都与品行障碍的发生有关。
品行障碍临床表现有哪些?
1.反社会性行为
指一些不符合道德规范及社会准则的行为表现,如多次在家中或在外面偷窃贵重物品或大量钱财;勒索或抢劫他人钱财或入室抢劫;强迫与他人发生性关系或猥亵行为;对他人进行躯体虐待(如捆绑、刀割、针刺、烧烫等);持凶器故意伤害他人;故意纵火;经常说谎逃学,擅自离家出走或逃跑;不顾父母的禁令常夜不归宿;参与社会上不良团伙一起干坏事、故意破坏他人财物或公共财物。
2.攻击性行为
攻击他人或动物,伤害、殴打、威胁、恐吓他人;虐待小动物或比他(她)小的儿童或残疾儿童;使用刀、枪、棍、棒、石块等硬物或器械造成他人躯体的伤害,男孩多表现为躯体性攻击;女孩多表现为言语性攻击,如咒骂、侮辱等;抢劫钱财,年少时表现为抢劫、敲诈同学,年龄大些后或几个人一伙共同抢劫路人、武装抢劫等。3.对立违抗性行为
指对成人,特别是家长所采取的明显的不服从违抗或挑衅行为,多见于10岁以下儿童,表现为经常说谎(不是为了逃避惩罚)、偷窃、逃学、易暴怒好发脾气,常怨恨他人,怀恨在心或存心,破坏公共设施;常拒绝或不理睬成人的要求或规定,长期严重地不服从;常因自己的过失或不当行为而责怪他人;常与人争吵,常与父母或老师对抗;经常故意干扰别人;常违反集体纪律不接受批评。
4.合并问题
常合并多动症、情绪抑郁或焦虑、情绪不稳定或易激惹,也可伴有发育障碍,如语言表达和接受能力差、阅读困难、运动不协调、智商偏低等。品行障碍患者一般以自我为中心,好指责或支配别人,故意招人注意,为自己的错误辩护,自私自利,缺乏同情心。
品行障碍如何?
品行障碍以心理为主,必要时短暂。具体方法如下:
1.家庭
家庭必须取得父母的积极参加和合作才能得以实现,并取得成效。家庭围绕以下内容进行:协调家庭成员之间,特别是亲子间的关系;纠正父母对子女不良行为采用的熟视无睹或严厉惩罚的处理方式;训练父母学习用适当的方法与子女进行交流,用讨论和协商的方法,正面行为强化辅以轻度惩罚的方法对子女进行教育,减少家庭内的生活事件及父母自己的不良行为。
2.行为
主要针对患者进行,根据患者的年龄和临床表现,可选用阳性强化法、消退法和游戏疗法等。目的逐渐不良行为,建立正常的行为模式,促进社会适应行为的发展。
3.认知疗法
重点在于帮助患者发现自己的问题、分析原因,考虑后果,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4.
品行障碍尚无特殊,可视具体情况分别给予对症。冲动、攻击性行为严重者选用小剂量氯丙嗪、氟哌啶醇、等。合并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者可选用哌甲酯、托莫西汀等。对伴有抑郁焦虑者可服用抗抑郁药与抗焦虑。
广州朝阳心理辅导学校针对以上异常问题,运用专门的教育体系对孩子进行矫正教育,对异常孩子开展特色教学,以人为本,因材施教,针对每个学员精心设计教育方案,是素质教育的典范机构。
招生对象:年龄为8-20周岁的青少年,有极度厌学、逃学、贪玩、沉迷网络游戏、不与父母和老师沟通交流、早恋、出走、斗殴、性格孤僻、自卑、自闭、倾向等不良行为习惯,无犯罪记录,无吸毒史,无传染性疾病。
报名时间:随时接受新生报名,节假日照常办理入学手续.
学习时间:3-6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