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如何利用群体的力量,去影响用户的选择、刺激用户的情绪?
这篇文章就讲讲“参考群体理论”——如何利用参考群体的力量,去影响你的消费者。
参考群体就是指——能够影响某个人决策、判断和感受的群体。(比如在上面的“德国推广马铃薯”案例中,贵族就是当时农民的一种重要参考群体。)
实际上,不论是利用文案,做活动,请代言人还是任何一种利用参考群体的方式,本质上都在利用以参考群体:
回避群体:消费者不属于同时也想保持距离的群体(比如常人眼中的小偷)
回避群体:消费者不属于但渴望加入的群体
如果你的产品、文案等能够帮助消费者跟回避群体保持距离,他们就更有可能去做你想让他们做的事。所以每次面临一群消费者,还需要问自己:消费者是否在回避什么群体?比如美国有个知名的手工工具(比如家用螺丝刀)制造商,占据了大量的消费者市场,但同样的品牌却很难进入专业手工业者(相当于消费者雇佣专业人士来帮自己修理)市常
反而是另外一个本来不知名的日本品牌Makita(品牌不知名、工具也不那么易用还高价)在这个市场推广取得了成功。
为什么呢?
如果抛开产品本身,看群体的力量,你就明白了:这些专业手工业者,在回避什么群体?很明显,他们一定要想办法回避“非专业人士”这个群体,他们害怕的事情就是被人认为其实他们跟人自己修差不多。
这时候,如果有消费者看到这些专业手工匠人也用工具,自然就会觉得“我自己买了不一样吗”,从而降低了他们的服务价值。(ps.这也是为什么理发店用的洗发水,一定要用非的,为了跟消费者群体起到回避作用,提高自己的服务感知价值。)
总之,消费者总会面临一些自己不属于也想保持距离的群体,如果你的产品能帮助消费者保持这种距离,回避这个群体,就更有可能受到青睐。
那么“回避群体”这种方法如何应用呢?
很简单,也是问自己两个问题:
(1)我的消费者在回避什么
(2)如何让我不想让消费者做的事(比如不买我的商品),成为这个回避群体的特点?
比如专门查找与高端商务人士的《经济学人》杂志,就利用过回避群体的力量。
(1)《经济学人》的主要读者存在什么想要回避的群体?我想至少可能有——在职场混迹了很多年但却了无成就的人。
(2)那如何让“不读《经济学人》”的行为,成为这个回避群体的特点?
有张海报是这样写的:“我从来不读《经济学人》——42岁的管理培训生”
再比如我之前在设计“李叫兽·14天改变计划”(一个线上营销训练营)文案的时候,也想过这个问题:对于那些想要通过知识改变自己的人来说,有什么他们想要回避的群体?
我想到之前有很多热文讽刺了那些没有知识、不想学习,但想通过单纯的环球旅行来改变自己的人。
加盟克里丝汀,克里丝汀会用我们的整店输出模式:从商圈选址、开业扶持、店面装修设计、店面运营、装修风格、售后服务体系、人员招聘、产品供给、员工培训、广告媒体支持、收银系统、到营销模式全面扶持您的加盟店!
本文章来自www.kristing***
如果想更加深入的了解我们请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kristing克里丝捅谢谢!
克里丝汀美容院消费者在回避什么群体
广州招商加盟相关信息
1天前
2天前
2天前
3天前
2024-12-31
2024-12-28
2024-12-27
2024-12-26
2024-12-26
2024-12-26